美院毕业展作品屡遭破坏,文明素养要建立在美育之上-8846威尼斯

李唯冉 (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各大美院堪称“神仙打架”的毕业展已接近尾声,但对于部分毕业生来说,结局实在称不上“圆满”——不少作品在展出的过程中被破坏,甚至被盗一空:麻将作品被捏成“黏豆包”、脚踏车被蹬坏、手工皂被戳得全是手指印……这原本充满创意与情怀的艺术盛宴,如今却变成“断壁残垣”,既是对学生们心血和创意的损害,也是对艺术尊严极大地侵犯。(6月27日 光明网)

毕业展作为美术院校学生展示自己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平台,每年都会汇聚众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往往蕴含着学生们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同时,随着全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吸引了不少游客参观。而毕业展对作品的保护条件远不如博物馆那样严格,再加上部分作品需要与参观者互动,所以作品几乎都没有防护措施,“赤裸”的暴露在游客面前,一些有意或无意的触碰也更容易发生,导致不少作品惨遭破坏。这样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正视部分公众文明素养仍然有待提升的问题。

一方面,毕业展成为不少家长遛娃的好去处,但却纵容“熊孩子”在展馆内放飞自我,这反映出了家长对孩子文明教育的缺失。家长作为孩子的首任教育者,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尊重与爱护之心。当孩子对艺术品表现出好奇与兴趣时,家长应该引导他们欣赏艺术应该具备相应的素质和修养,尊重艺术、尊重创作者。而不是对于展出的艺术品抱有亵玩、轻率的态度,纵容他们随意破坏,这也是培养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体现。

另一方面,不同观众对艺术作品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差异,一些观众可能将艺术品认为其仅存经济价值,而忽略了这些作品对创作者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这使得他们在对待毕业作品时持不在意、无所谓的态度,认为随手碰一下“无伤大雅”,甚至在看到自己感兴趣、对自己有实用价值的作品时,选择直接占有来满足私欲。但是,这些展品通常属于作者的财产,并受到展览组织者和法律的保护,所以这种看似随意的行为实则已经构成了侵犯他人著作权和盗窃的行为。我们应该以更加严肃的态度对待毕业作品,考虑创作者为其投入的时间、经济、情感等成本,对任何程度的侵权行为说不。

最后,我们也该警惕从众心理在破坏行为当中的作用。这反映的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寻求他人的意见或行为作为参考。在毕业展中,如果一开始就有观众表现出破坏行为,并且没有受到及时制止或惩罚,那么其他观众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这种行为是被允许的,也加入到破坏的行列,从而“量变引起质变”,彻底摧毁一件作品。这就需要通过建立一些有效的秩序引导和法律惩戒措施的方式,来施加一定的“文明规范压力”来制约不文明行为:如果大部分观众都遵守规定,尊重作品,那么少数想要破坏的观众可能会因为害怕违反社会规范而选择放弃。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对参观艺术作品最好的行为准则。在追求美育培养之前,提高文明素养更加重要。切勿再让毕业作品“折翼”,这需要每一个公民用自己的行动守护它们的完整。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