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帮扶要瞄准需求精准发力-8846威尼斯

近日,河北省阜平县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又迎来了北京“老校长下乡支教”团队的校长、教师们。据报道,由教育部关工委主导的“老校长下乡支教”工作于2016年正式启动,北京市东城区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组织一批退休老校长、老教师前往乡村支教。8年时间里,东城区16位退休知名老校长、老教师赶赴阜平县支教283次,在老校长们的带领下,东城区150余名骨干教师参与支教送课400余节,组织专家教研讲座18次,惠及数万师生。

近年来,我国乡村教育处于飞速发展与优化的状态中,在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补上学前教育短板、推进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仍是阻碍乡村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任务依然繁重。而引导退休老校长、老教师带着“毕生所学”充实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力量,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带动受援校教师教学水平整体提升,同时也发挥了退休教师的余热,不失为乡村教育精准帮扶的双赢之举。

“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教育领域也将迎来教师的退休高峰。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和偏远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调动优秀退休教师继续投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2018年以来,教育部相继实施“中小学银龄讲学计划”“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累计招募2万余名中小学退休教师、近1000名“双一流”建设高校退休教师开展支教支研。在此基础上,2023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又联合印发《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进一步健全银龄教师服务各级各类教育的工作体系。近年来,各地各校上下“一盘棋”,深入细化推进路径,推动银龄教师全面参与各级各类教育工作,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老校长下乡支教”正是落实该计划,引导老教师“师尽其才”、终身从教的生动实践。

如何打通阻碍乡村教育发展的症结?“老校长下乡支教”这样的精准帮扶显然尤为重要。如何理解“精准”二字?首先,要确保帮扶举措能解决最为迫切的现实难题。退休老校长、老教师带去的不只是一堂好课,还带去了几十年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带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们通过听课、评课和教研活动,精准诊断课堂和教研中存在的问题,手把手教当地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融入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带动校长对办学治校进行深入思考,而这正是乡村教育转型升级最为需要的。

“精准”还在于一校一策、一地一策个性化精准施策。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情况千差万别,要加强与受援校和受援地的沟通与调研。究竟是迫切需要提升教师的教研意识、专业能力,还是校本课程的研发能力不足、资源匮乏,需要提升学校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要打破走马观花、作秀式帮扶,深入了解当地的实际需求,利用老校长、老教师的经验和对当地教育的深刻理解,共同设计实施帮扶项目,找准切入点,确保帮扶能发挥实效。

乡村教育转型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对乡村教育的精准帮扶也需要制订长期计划,做到帮扶有计划、实施有思路、工作有保障。以“老校长下乡支教”为例,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对接需求,制订针对性强的帮扶规划和每年的具体实施方案,将帮扶方案融入受援校的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学安排中,常态化、精准化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在“造血”上下功夫,发挥老校长、老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受援校和受援地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不仅要带来一堂好课,更要留下一堂好课、带出一支队伍、留下一所好学校。要注重形成帮扶合力,整合社会、企业等资源,将单一、零散的支教活动升级为系统、全面的乡村教育质量系统提升策略。同时也要确保老校长、老教师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落实支教津贴、交通及住宿补助等经费保障,为其购买意外险,提供周转宿舍等生活便利,并建立激励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老校长、老教师加入乡村教育精准帮扶的行列,共同照亮乡村教育发展的前路。

来源:中国教育报 王家源(作者系本报记者)


网站地图